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答案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答案,目前我们已经整理了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试卷答案请关注本答案网。
1.B(A项“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柳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上所写发刊词祭出了‘戏剧改良’的旗号”错误。从原文“1904年柳亚子为陈去病、汪笑侬主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所写发刊词直接祭出‘戏剧改良’旗号,企盼‘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一时应者云集,形成风潮”来看,亚子在《二十世紀大舞台》上所写发刊词祭出了“戏剧改良”的旗号,并不是为了“增强宣传效果”,而是启迪民心。项“梅兰芳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使得些角色更富有真实之美”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对传统旦角妆扮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給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并不是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D项“观众只能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错误。从原文“传统京剧在舞台表演上追求虛拟写意的美学风格,舞台道具极其简单,往往只有张子,两把椅子,后面挂一幅帐幔,边上有两个门,用门帘遮挡”“国传统京剧在经营舞台布景上的简陋”来看,以前的观众并不是只能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想象具体内容。)2.B(“和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错误。从原文“后来欧阳予倩批评改良新戏说……不久观众也就厌倦了”来看,欧阳予倩对改良戏曲的诸多怪诞现象进行了批判,但不能说“立场完全不同”,选项无中生有。)3.A(《曾公平逆》讲述的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事。与社会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不符。)4.求真写实促进京剧化妆术演进和舞台演出变革。(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超过25个字扣1分)5.①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使用光怪陆离的设备来取悦观众,失败在“怪”上;②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刷新戏的改良重在求真,通过“真”打动了观众③从观众真实需要和审美欣赏效果出发的改良才能成功
6.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岐视劳动的现象”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7.B(“比《老农陈乘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无中生有,文中老舍的说法只是一种假设。)8.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后面又主动帮助招待所清理装修垃圾,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9.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一开篇就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为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6分,毎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