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高三试卷12月联考(23-150C)英语试卷 答案(更新中)

2023届安徽省高三试卷12月联考(23-150C)英语试卷 答案(更新中),目前我们已经整理了2023届安徽省高三试卷12月联考(23-150C)英语试卷 答案(更新中)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试卷答案请关注本答案网。
8.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
7.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敖不妄下”的慎敖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覃庆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汉代赦免施行频繁,唐代大多持“教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赦免愈发谨慎,这些都休现了法律观念日臻制度化、规范化、即为理性,C项正确:根据材料,赦宥制度的变化与法制观念、法律执行情况有直接关联,与儒家思想并不在同一条发展线索之上,二者讨论主体不同,排除A项:赦宥制度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减罪特例,非法律实施的主体形式,无法体现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赦宥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只强调赦宥制度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