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六校高三期末联考(223310Z)语文答案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六校高三期末联考(223310Z)语文答案,目前我们趣对答案已经整理了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六校高三期末联考(223310Z)语文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试卷答案请关注本趣对答案。
4.【答案】A【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受制于人”。只在材料三“十四五”电力数字化关键技术方向设计研究中提到,但也未明说人工智能技术属于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属于于文无据。5.【答案】D【解析】“在十四五期间把我国建成海洋强国”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属于与文意不符。6.【答案】①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②发挥制度优势。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整合资源,重点突破。③激发创新活力。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把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④明确努力方向。科学规划
7.B【解析】因果失当。五年以前他就“宣言”要进行创作。8①题目中的“有志”与人物的行为构成对比,凸显了小说主人公空“有志”不务实的人物形象;②“有志者”运用反语的手法,使读者在回味中体会其语言辛辣幽默的艺术特点。③突出文章主题,批判某些爱慕虚荣而又志大才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9.不能完成。①从形象塑造上看,小说中的他志大才疏,“大抱负大计划”酝酿了五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与成果,直到文章最后也没有显示出他形象转变的契机和可能,说明他不会完成。②从情节安排上看,他一再地为自己创作不成功找借口,强调各种客观原因,尤其是结尾处的“诅咒”,层层铺垫都暗示了他不会迎难而上完成创作。③从手法运用上看,本文是典型的讽刺小说,处处反讽,充满讥诮的味道,不大可能最后将反面的人物形象扭转过来,对这个人物的讽刺应该会贯穿始终。④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从标题到内容,都在批判某些追求名利,且巧于“思”、拙于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题鲜明,最后情节的逆转会妨碍主题的表达。(每点2分,共6分,写出3点,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