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益考衡中同卷]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一)1语文(B)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趣对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024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北斗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戏曲的跨文化演绎:“中国版”还是“中国化”?小剧场京剧《吝齿鬼》、豫剧《复活》、沪剧《临湖明月》…·近几年,戏曲舞台上一批改编自外国名著、名剧的新作持续涌现。在跨文化演绎中,如何看待不同理念和演剧方法的交融碰撞、如何选材创作等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常议常新的话题。以戏曲方式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由来已久。从较早的川剧《杀兄夺嫂》、越剧《春香传》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昆曲《血手记》、川剧《欲海狂潮》、京剧《王子复仇记》、甬剧《风雨祠堂》等,一系列改编实践为丰富创作题材、拓展戏曲剧目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除自身的美学探索外,以戏曲手段对一些外国名著名剧进行“转码”“重塑”,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此类改编为何受到青?其一,在于文本经典性能够唤起普遍认同。诸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老妇还乡》等文学名著,大都情节曲折、人物丰满,有鲜明的主题立意和完整的故事性,很好地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思想与情感世界,是让大众窥见历史、走进人性深层的一种途径。其次,在于跨文化编演容易带来陌生化效果。一些观众对于外国经典中的“文学形象”“戏剧形象”虽有一定认知,但在自身文化语境下如何解读他国作品,怎样以京剧、昆曲、越剧等不同剧种样貌去诠释原著内涵,这些新命题都颇具吸引力和“叫座”效应。拥有璀璨的故事宝库、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不意味着外国经典的戏曲化改编一路坦途。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此类创作非是对经典作品“照搬照抄”,而是要经过从文学到舞台、从话剧到戏曲、从不同文化背景到当下现实语境等的多元重塑。面对制约与挑战,笔者认为,戏曲的跨文化改编应实现与时代、地域、艺术本体等的多方圆融,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就新的经典之作。首先,应解答好要不要“中国化”的问题。舞台上,戏曲改编外国作品一般采取两种模式,即“中国版”和“中国化”。“中国版”是遵循原著里的人物、环境、装扮等,以某一戏曲形态进行演绎。“中国化”则指把故事、人物、语言等都进行本土化移植,适度保留原著的情节与主旨内涵等。选择“中国版”还是“中国化”,多由剧种的演出特征、改编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在越剧《第十二夜》中,薇奥拉、奥丽维亚等主要人物之间阴差阳错、误会连连的关系纠葛及原著作为浪漫喜剧的底色都未改变,越剧的生活化表演也与原著中固有的歌舞元素、洋装洋扮等实现了巧妙融合,不失为“中国版”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值得一提的是,受观众审美需求、二度创作需要等影响,目前,大部分由外国名著改编的戏曲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