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1号2·8月卷·高中2026届阶段性知识综合能力检测(二)历史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趣对答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国考一号历史答案
2、2024历史国考卷历史答案
3、2023-2024国考1号5历史答案
4、2024国考一号历史试卷答案
5、2023-2024国考1号3历史
6、2023-2024国考1号6文综答案
7、国考1号2文综2024答案
8、2023-2024国考一号3历史答案
9、2024国考1号6文综
10、2023-2024国考1号4历史答案

化了城市的自治地位,有利于城市的自治,故选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与史实,排除;贸易垄断权的实施限制了自由贸易,加剧了贸易保护,而非加速贸易自由化,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发生在15世纪末,由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推动以寻找新贸易路线,避开汉萨同盟的垄断,并非同盟导致,排除C项。12.C由材料可知,宗教改革时期,路德的主张强化了对规律和秩序的理解,这些观念是任何理性和科学活动的基础,推动了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行动,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教改革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A、B、D项均不符合题意。13.D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正处于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型,故选D项。相比较而言,其他三项均非主要原因,排除。14.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尽管印尼共产党被道退出伊斯兰联盟,但因制定和落实正确的斗争策略,党的队伍迅速扩大,这说明共产党政治影响力的提升,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印尼共产党政治影响立运动创立了新形式,排除C项;民族党成立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程导弹、在世界大洋部署战略导弹核潜艇,目的是增强其战略威镊力,应对苏联军事威胁,故选C项。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尚未形成,当时国际格局是美苏两极主导,导弹部署强化了美和紧张局势,并不能维护欧洲和平稳定,排除B项;华约组织虽于1955年成立,但美国举措的核心是应对苏联核武器和常规军事压力,而非专门消除华约这一联盟的政治影响,排除D项。16.A2022一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升对非洲、东南亚等非欧美地区文化项目的扶持占比,降低欧美地区的占比,这直接体现了该组织践行文化多样性理念,如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推动全球文化平等保护,故选A项。欧美文化扶持占比下降并不意味着衰弱,可能因资源优化分配,且欧美文化在全球仍具影响力,材料无衰弱迹象,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高速发展需自身产值、增长率等数据支撑,材料仅显示外部扶持增加,无法推断其内部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排除C项;仅扶持占比变化,不能表明国际文化产业格局已改变,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25分)(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君主专制日益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民主思想的形成与传播;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推动。(1点3分,3点9分,任答3点即可,共9分)重大历史事件: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德国、意大利的统一;亚洲民族觉醒。(1点2分,3点6分,共6分)(2)措施: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点2分,3点6分,共6分)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更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1点2分,2点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18.(15分)(1)特点:初步探索阶段:先行试点;以计划经济为主,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扩大企业自主权;处理好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1点2分,2点4分,任答2点即可,共4分)制度创新阶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分)(2)背景:初步探索阶段:计划经济阻碍生产力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点2分,2点4分,任答2点即可,共4分)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点2分,2点4分,共4分)19.(12分)参考示例1观点:古代世界呈现多中心的特点。(2分)阐述:古代世界呈现出显著的多中心特点,不同文明区域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家思想为纽带的朝贡体系;南亚的印度则依托恒河流域,发展出种姓制度和丰富的宗教哲学;西亚的两河流域与波斯帝国先后成为文明交汇的枢纽,其法典与商贸网络影响深远;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文明则以城邦政治、航海贸易和理性思辨著称;而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文明也在孤立状态下创造了精确的历法和宏伟建筑。这些文明中心通过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有限渠道进行物质与文化交流,但总体上保持平行发展。这种多中心格局源于地理隔绝、技术限制和不同的生态环境,使得古代世界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文明图景,为人类文明积累了多样化的经验与智慧。(言之成理即可,10分)参考示例2观点:近代世界欧洲中心的格局。(2分)阐述:自16世纪起,欧洲逐渐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形成以西欧为核心的近代世界格局。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开启海外殖民,随后荷兰、英国、法国等国通过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和军事扩张,在美洲、亚洲和非洲建立殖民帝国。18一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进一步巩固欧洲优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并凭借强大海军构建全球贸易网络。政治上,17一18世纪,英美法分别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基本确立和巩固,西方政治现代化走在了全球前列,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了社会进步。文化上,启蒙思想、科学技术和基督教传播强化了欧洲的全球影响力。然而,欧洲中心格局也蕴含矛盾,列强争夺殖民地导致两次世界大战,最终削弱其霸权。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崛起,欧洲中心地位逐渐被两极格局取代,但其遗留的殖民体系、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现代国际关系原则仍深远影响当今世界。(言之成理即可,10分)参考示例3观点:现代世界格局呈现多中心化趋势。(2分)阐述:进入20世纪以来,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格局逐渐瓦解,世界格局朝着多中心化趋势发展。一战严重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力量,诞生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动摇。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的崛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所取代。到20世纪60一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社会主义阵营也开始瓦解,中国和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整个世界多中心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20世纪以来的世界格局,体现出欧洲中心的衰落,和多中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世界格局的多中心发展有利于世界多中心格局既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也给国际社会带来很多的风险。(言之成理即可,10分)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