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信息押题卷(四)4广东卷历史(广东)答案

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信息押题卷(四)4广东卷历史(广东)答案,目前我们已经整理了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信息押题卷(四)4广东卷历史(广东)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试卷答案请关注本答案网。
2.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养秋之前到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的边界逐步清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明所,故C项符合题意:森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排除A、B:当时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兼并现象加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7.【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一西北方向,由东南至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可拟定论点为中国古代漕运路线方向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变化。关于阑释可从中国古代消运路线变化、政治重心的转移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漕运路线方向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变化。(3分)阐释:中国古代漕运连接着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其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黄河流域,主要通过东西走向的自然水道黄河和渭河沟通关中和山东:隋唐定都长安、北宋定都开封,但江南地区已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漕运的方向发生变化,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漕运路线逐渐转为以东南一西北向为主:元明清三代长期定都北京,漕运路线进一步调整为从南到北的方向。(8分)总之,中国古代漕运路线方向的变化,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变动。(2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