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历史答案

趣对答案

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历史答案,目前我们趣对答案已经整理了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历史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试卷答案请关注本趣对答案。

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历史答案

image.png@!test

1.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宋代科举制度对文化欠发达的西北以及偏远地区土子给予特殊照顾和帮助,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士子入仕,扩大了国家权力机枃成员的区域分布,故选A项;材料中这些举措有利于科举取士的公平,但不能保证科举取士的公平,故排除B项;隋唐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豪门士族势力对政治的垄断,故排除C项;对西北地区士子不擅长“诗词歌赋”的情况给予特殊照顾是对科举考试内容的调整,取土的标准即“才学”没有改变,故排除D项。

image.png@!testimage.png@!test

和会上的诉求没有实现而使外交失败,受到民主思想熏陶的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发起五四运动;其次,应依据五四运动的具体史实,围绕设问要求,进行答案构思。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据此可确定对话主題。对话在报馆内,可选择在新闻现场的记者与进行新闻编辑工作的编辑对话的情景,把符合史实并体现史实的对话场景编写出来;最后,再编写成剧本,字数力求精练。第(2)问,首先,应明确要求“从政治史的角度”回答,故应以时间为线索,从不同时期报纸宣传内容的不同来联系与之有关的政治事件;其次,应结合报纸宣传内容及其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指出其意义。如《循环日报》强调变法自强,就要联系其所处的“19世纪中期”这一时间背景以及两次鸦片战争,然后再联系同时期的洋务运动回答其意义即可。如果不联系时间背景就有可能单纯根据“变法图强”而联系戊戌变法,结果就会导致时空错位;最后,在整理答案时,要明确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后,再结合具体史实一一解释。17.(1)主题:学生参与游行示威,主张反帝反封建。(2分)记者A:特大新闻,北京大学等许多高校的学生向政府游行示威了!编辑A:是不是因为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诉求未被采纳一事?(2分)记者A:是的,学生们太勇敢了!他们拉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条幅,在天安门前集会呢!编辑B:学生的爱国举动太令人感动了我们要尽快把这一新闻发往全国,以便形成全国之势,向政府与巴黎和会施加压力,以满足我们的要求。(3分)(2)说明: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发展进程。(2分)受两次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循环日报》等报刊倡导了解与学习西方,客观上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2分)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大大加深了民族矛盾,更加说明了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中外纪闻》等维新派报纸及《民报》等革命派报纸纷纷宣传维新变法与民主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开展。(2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以反对袁世凯复辟。五四运动爆发后,《晨报》等报纸更加注重关注国际变化,关心国家命运,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解析】本題考查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首先,应运用时空观念联系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即中国在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