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同卷 2022-2023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全国卷A 物理(一)1答案

衡中同卷 2022-2023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全国卷A 物理(一)1答案,目前我们已经整理了衡中同卷 2022-2023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全国卷A 物理(一)1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试卷答案请关注本答案网。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3~24题。(9分)月下醉题陆游黄鹄飞鸣未免饥,此身自笑欲何之。闭门种菜英雄老,弹铗思鱼①富贵迟。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②。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注】①弹铗思鱼:出自《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②要离:春秋时勇士,曾为吴王阖闾行刺公子庆忌不成功,伏剑自杀。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不明说自身受饥寒的威胁,只用“未免饥”的“黄鹄”自比,用“欲何之”暗示“此身”无处可去,可见处境之艰难。B.额联对句用《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的典故,表面上是说“思鱼”和叹“富贵迟”,实际上是祖露自己无意于富贵的心迹。C,颈联连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李广和要离的仰慕追随之意,并借以阐明自己秉持本心、矢志报国的心志。D尾联说要对月“强醉”以解“过悲”之情,一“强”一“过”,更增辛酸之感。这与杜甫《登高》尾联的内容、意旨是一致的。【答案】D【解析】D项,“这与杜甫《登高》尾联的内容、意旨是一致的”说法错误。在内容上不一致,陆诗是写自己借酒解忧,杜诗却写出了自己因病停酒的境况。24.前人论此诗,认为“闭门种菜英雄老”一句虽“以闲淡语出之”却饱含愤慨之情,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诗人写日常“闭门种莱”,显得闲静淡泊;但诗人立志一生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常以“英雄”自居,如今年华老去,报国无门,心中自有无限愤慨。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5~26题。(9分)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①,辛弃疾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②、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千古茂陵词③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注】①写作此词时,词人64岁,在闲官多年后,刚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②团扇:圆形扇,夏用秋弃。③茂陵词:汉武帝刘彻著《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之句。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去年秋风到吾庐,既是写自己的身份和境遇的变化,也象征着南宋政权的衰落。B.秋风、斜阳、落木、冷江,这些萧索的意象为全词笼上悲凉的氛围,烘托了词人的内心世界。C.词中写大禹、汉武帝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对英雄的景仰,也有对英雄不在的慨叹。D.词中运用了几个典故,情切意合,巧妙自然,意蕴深婉沉厚,绝无“掉书袋”的弊病。【答案】A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南轩竹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①色转明。【注】①琅玕:翠竹的美称。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B.额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的形象。C,颈联形象地描绘了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了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答案】D【解析】“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了回忆、想象中的竹子”错,尾联写的应是自然界的南轩竹。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在《竹石》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6分)【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中的竹子都具有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鲜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不同点: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在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潇洒的姿态;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长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