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10月月考(23152C)语文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10月月考(23152C)语文试题答案,目前我们已经整理了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10月月考(23152C)语文试题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试卷答案请关注本答案网。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王象晋《群芳谱》曾以“荔枝无好花,牡丹无美实”为遗憾,的确这是植物界的一个普遍现象。除了每种植物的花和果实都有特定的形态构造,一株植物,营养物质有限,用来滋养美丽巨大的花朵,就难以再结出鲜美肥硕的果实;反之,丰于果实,就只能啬于花朵。不过,普遍之中,也会有特殊,如梅杏桃李等便是既有好花,又有美实,两者兼具,而且都是我国原产的名花和名果,尤其值得重视。这里单说冰清玉洁,香幽粉艳,“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现在川鄂边界有野生梅树。《夏小正》:“正月梅杏施桃则华。”“五月煮梅。”“则华(花)”记载梅的物候,“煮梅”指出梅的用途。这样,梅的栽培和食用的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周代以前。尽人皆知的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是关于梅子生食的较早记载。《齐民要术》引《诗义疏》:“梅,杏类也…又可含以香口;亦蜜藏而食。”除了做调味品,生食和制作蜜饯,与现代相同。又制成乌梅和白梅用作下气、除热、安心药,也早有记载。《说苑》记载越国使者赠送梁王一枝梅花,大概当时中原一带梅花还是稀有之物,所以会千里迢迢,带去作为礼品。晋代陆凯从南方折一枝梅花,托人带到长安,送给至友范晔,并附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较早的古人重视梅花的两个故事。与陶渊明爱菊一样,宋代出了一位隐居孤山、种梅养鹩,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物以人贵,孤山梅花,就为人所称道。林逋的梅花诗,又多名句传诵于世。宋代其他诗人,对梅花也极为推崇,如王珪的“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赠春无限意,和雪不胜寒”。到了南宋,诗人范成大著《范村梅谱》,称梅花为“天下尤物”,说经营园林,首先要种梅树,愈多愈好,其他花木,无关轻重,把梅提高到一个特殊的地位。同时,梅花就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除各家的诗文集可见有关梅花的诗文以外,更有人把咏梅诗选成总集,如杨万里《和梅诗序》说,那位和梅诗作者陈晞颜搜集到的原作有八百篇之多,而且早在北宋已有总集《梅苑》,后来又有《梅花鼓吹》等多种。另有几种《梅花百咏》,则是个人咏梅诗的专集。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名臣于谦,也有一本《和梅花百咏诗》,他是借高洁清远的梅花精神来抒发自己忠贞刚毅的性格吧。史可法殉国后,扬州梅花岭上给他筑了一座衣冠冢,增添后人凭吊景仰的情怀。从魏晋六朝到唐代,似乎没有什么关于梅的品种的记载,范成大的《范村梅谱》是关于梅花最早也是唯一的记录。范成大搜集当时苏州地区所有的各种梅树,陆续栽种在家园里,每得一种,记录一种,合成一帙,再加前后序文,便成这本《梅谱》。过去都说这书“记所居范村之梅,凡十二种”。实际上第五种“古梅”,并不是梅的一个品种。第十二种“蜡梅”,他自己就说“本非梅类”。所以记载的梅一共是十种:江梅、早梅、官城梅、消梅、重叶梅、绿萼梅、百叶湘梅、红梅、鸳鸯梅和杏梅。其中从重叶梅至鸳鸯梅五种是花梅,其他五种则是果梅。依据目前的调查和研究,全国梅树品种已在二百种以上。随着果树园艺和花卉园艺的日益发展,花实齐美的梅树将对我们有用。我们将对它更加重视和珍爱。(摘编自贾祖璋《一树独先天下春》)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梅是我国原产的名花和名果之一,它的栽培和食用历史可追溯到周代以前的夏商时期。B.到了宋代,梅花成了文学的重要题材,各种咏梅的诗文可见于诗文集或总集。C.陶渊明、林逋以及宋代其他诗人,对梅花也极为推崇,他们写了许多赞赏梅花的诗句。D.关于梅的品种的记载始于北宋,范成大的《范村梅谱》是关于梅花最早也是唯一的记录。【答案】B【解析】A项,“它的栽培和食用历史可追溯到周代以前的夏商时期”错误,文章第二段表述为“或许可以追溯到周代以前”。C项,“陶渊明、林逋以及宋代其他诗人,对梅花也极为推崇”错误,由“与陶渊明爱菊一样,宋代出了一位隐居孤山、种梅养鹤,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可知,陶渊明爱菊,不是爱梅。D项,“关于梅的品种的记载始于北宋”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从魏晋六朝到唐代,似乎没有什么关于梅的品种的记载”可知,选项变或然为必然。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荔枝无好花,牡丹无美实”即花与果难以两全其美。文章以此开篇,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明了论点。B.作者列举越国使者的故事与陆凯的诗,是为了辅证当时梅花很受古人重视。C.文中提到于谦的诗集《和梅花百咏诗》和史可法殉国后的故事,意在赞扬古代贤达的忠贞刚毅,阐述梅花精神。D.结尾水到渠成地指出花实齐美的梅树将对我们有用,更加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珍爱,表明了文章的写作意图。【答案】A【解析】“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明了论点”错误,文章用对比的手法是为了赞美梅“一树独先天下春”的精神,是为了阐述自古以来人们对梅的重视和珍爱。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梅自古至今的实用价值有做调味品、生食、制作蜜饯、中医药用等。B.梅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品种多,现在已有二百种以上。C.宋代及宋代以后的文人推崇梅,借梅的高洁清远来抒发自己的刚毅性格。D.《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中的“红梅”能结果食用。【答案】D【解析】“‘红梅’能结果食用”错误,文中倒数第二段中有红梅的信息,由“所以记载的梅一共是十种…其中从重叶梅至鸳鸯梅五种是花梅,其他五种则是果梅”可知,红梅并非果梅。【经典素材】(一)】2016年轰动全国的“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案”,终于宣判。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一审,决定对吴谢宇执行死刑。1994年出生的吴谢宇,刻苦努力,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北大,拿过不少奖学金,可谓前途无量。然而,他“学霸”的外衣之下,隐藏着的却是污浊的灵魂:长期沉迷于不健康影片,心理上出现严重问题。这一切,为他之后的“前途无量”,埋下了祸根。父亲病故后,他的心理变得极度扭曲。他认为,“父亲走后,母亲也没了生活的希望,我要帮她解脱”。凭着这个荒唐的理由,他预谋了一场泯灭人性的人伦惨案一早早买好去除尸臭的活性炭包;伪造母亲笔迹写辞职信,交给她的单位;最后,趁母亲不备,将她残忍杀害。随后,他冷静地处理完母亲的尸体,以“出国留学”为由骗取亲戚钱财,伪造了无数的身份证,开始躲避公安机关的通缉。出逃期间,他有过一掷千金的纸醉金迷,每一晚的酒水、嫖资都是上万元;他也有过难以为继的穷困潦倒,在将骗取的巨款挥霍一空之后,不得不在酒吧里打工维持生计,直到落入法网。【运用指津】吴谢宇从弑母到潜逃,再到落网判刑的整个经过,可怕得令人后背发凉。吴谢宇事件举国震惊,我们惊悚地发现,在荣誉和文凭的背后,竟隐藏着如此不堪的灵魂和人性。司马光说过:“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做人的根本就是道德,只有德才兼备才称得上优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品不好,能力再强也没用。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再渊博的学问和再强大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只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案”反映出一些家庭教育问题。吴谢宇的完美外表其实就是其母亲追求完美投射在儿子身上的一种表现。在教育中,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要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而不是看分数的高低。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必须培养孩子做人的优良品质,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德行和人品是最硬的底牌。【经典素材】(二)2021年举办的东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251名残奥健儿斩获96金60银51铜,总计207枚奖牌,雄踞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这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五次位列夏季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运用指津】在这次东京残奥会的舞台上,他们用不完美的身躯追逐梦想,用拼搏和超越诠释“We Have Wings”的开幕式理念。世界没有赐予他们健全的身躯,却通过体育,为心怀梦想的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面对肢体的残缺,他们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勇气,不断超越自我,向着梦想努力拼搏。残疾人运动会的召开更体现了社会的包容、善良,只有残疾人的权益得到保障,社会给予关心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运动健儿才能拥有展翅飞翔的翅膀。生命因热爱而精彩,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每一个残奥健儿在尽情享受比赛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东京奥组委和残奥组委 桥本圣子也在开幕式上表示,希望以残奥会为契机,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和壁垒,人人都能轻松生存的共生社会。我们应当用平等的理念、平视的眼光、平和的心态看待残疾人体育,为残奥健儿加油呐喊,通过残奥会这个舞台,感受他们的执着与乐观,向他们致以鲜花和掌声。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修身的观念在“五经”中已经出现,如《书经·皋陶谟》《逸周书·序》已有“慎厥身修”“修身观天”“修身敬戒”等说法。周公明确地将“天命”与“德”联系在一起,原本“嗜饮食”“不歆非类”的天、神转而成为超越族类、超越世俗物质利益的“飨德”“惟德惟馨”“惟德是辅”的道德神。就此而言,西周政治文化已经具备“崇德贵民”的人文主义底色。在这个时代,代表世俗的道德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地官传统”逐渐压倒以神灵祭祀为核心的“天官传统”,与此相伴,礼乐文化中的仪式意义逐渐内化为德性的要求。“仪式伦理”向“德行伦理”过渡是西周的时代精神。周人的“敬德”观念,诚如徐复观所说,其背后的“忧患意识”具有“道德的性格”。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现象,即周公重视德行的根本目的始终未脱离“获得天命”“守住天命”这一终极视野。“敬德”与“受命”、“德”与政权的“天命”往往绑在一起。对“德”的追求虽不乏真诚与坚定,但其动机却始终无法超越政权“受命”这一向度。余英时指出,春秋的前半段,大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孔子出生前一个世纪左右),“修德”已成为“精神内向运动”的主题:与王朝“天命”相联系的集体和外在的“德”逐渐转为个人化、内在化的“德”,但这个“德”仅限于诸侯、执政、卿大夫,而仍未及一般人;另外这个“德”虽已开始“内在化”,但以何种方式内在于人,亦指示未清,此中关键在于尚未出现“心”的观念。孔子坚持有教无类,使得修身带有开放性,在原则上它不限定在某个阶层上。后来的《荀子·君道》与《礼记·大学》都明确指出,上自天子下至臣下、百吏乃至庶人皆以修己、修身为本。孔子始又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显然孔子对德行的追求不仅具有了普遍性,而且具有了纯粹性。《孟子·尽心下》则说:“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由“受命”向“俟命”、由古老的“善恶有报”宗教观念向德福剥离、由“行仁义”的外在要求向“由仁义行”的内在修养,德行自此获得了自身的纯粹性和自足性。需要补充的是,在孔子之前,“德”尚未完全证得其自身的普遍性、纯粹性与自足性。自孔子开始,人与禽兽之别的话语见于不同的文献。先秦诸子不约而同地将“禽兽”视为映射人之为人的“他者之镜”,人禽之别话语的出现标志着人之“类意识”的自觉、“做人”意识的自觉。人之“天爵”“良贵”说将人之“贵”由世间差异性的社会地位提升至人人皆具的超越性身位,不仅构成了人皆可成圣的人性论的超越根据,也构成了传统向现代不断转化的精神资源,谭嗣同“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这一近代“仁说”未尝不可视为对这一精神资源的重新激活。(摘编自陈立胜《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周时“天官传统”逐渐被“地官传统”取代,代表世俗的道德理性与政治理性占据了上风。B.余英时指出,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德”已具有精神内向化特征,但仍局限于少数人。C.“行仁义”的外在要求向“由仁义行”的内在修养的转变,使德行具有了一定的自足性。D.在古代文献中人与禽兽有别说法的出现,标志着人的“类意识”和“做人”意识的自觉。【答案】C【解析】“‘行仁义’的外在要求向‘由仁义行’的内在修养的转变,使德行…”以偏概全,使德行获得自足性的因素并不只有这一个,还有“由‘受命’向‘俟命’、由古老的‘善恶有报’宗教观念向德福剥离”的因素。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以西周时代精神为据,论证了当时的修身观念与“天命”相联系的观点。B.文章第二段引用余英时的说法,可以印证孔子关于修身不限定在某个阶层的观点。C,文章后两段论证了自孔子开始,“德”具有了普遍性、纯粹性、自足性和自觉性。D.文章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论证,材料充实,有理有据,要言不烦。【答案】B【解析】余英时所论是孔子出生前一个世纪左右“‘修德’已成为‘精神内向运动’的主题”的内容,因此引用余英时的说法不能“印证孔子关于修身不限定在某个阶层的观点”。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公对“德”的追求虽然不乏真诚与坚定,但是其根本动机仍在于维护德行伦理。B.在春秋的前半段,修身观念虽已具有普遍性,但其实现“内在化”的方式尚不够明朗。C.由“受命”向“俟命”的变化,体现出由一味地被动接受向重视内在修养的变化。D,基于人兽有别观点形成的“人皆可成圣”的人性论,是谭嗣同“仁说”的精神资源。【答案】C【解析】A项,“但是其根本动机仍在于维护德行伦理”错误,由原文“其动机却始终无法超越政权‘受命’这一向度”可知,根本动机应是雏护统治阶级的利益。B项,“修身观念虽已具有普遍性”错误,由原文“这个‘德’仅限于诸侯、执政、卿大夫,而仍未及一般人”可知,在春秋的前半段,“修身观念”尚未具有普遍性。D项,“是谭嗣同‘仁说’的精神资源”张冠李戴,从文段结尾来看,“人之‘天爵’‘良贵’说”才是谭嗣同“仁说”的精神资源。